主要观点
12月19日,第五批高值耗材国采在天津开标并产生中选结果,涉及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需求量分别为1.1万套和25.8万个,采购周期为3年。24家参与投标企业23家中标,企业中选率达96%,产品中选率超90%。
平均降幅收窄,外企整体偏积极进击;规则二、三复活机制意在“应纳尽纳”,创新产品给予适当加价。据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及赛柏蓝器械梳理,在人工耳蜗竞价环节,美迪乐、领先仿生、上海力声特、科利耳及诺尔康5家参与报价的企业全部中标,其中最低中标价格仅4w+元,在最高申报价的基础上又降低60.7%。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除临床常用产品外,此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场强(3.0T)MR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植入患者可接受高场强MR检查。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参与企业相对较多,老牌外资企业持续发力,柯惠的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雅培的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及波科的静脉支架等均在规则一获得中选资格。国产企业中,先健科技的下肢动脉支架、心脉医疗的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及蓝脉医疗的静脉支架通过规则二、三顺利复活。从中选情况来看,外周血管支架领域由外资主导的局面尚未扭转,但国产品牌的存在感也逐步增强。据每日经济新闻,外周血管支架中标价普遍在4000元上下,集采之前静脉支架价格大约在2万元左右,降幅近八成。相比以往保底降幅的复活机制,本次国采中未按规则一获得中选资格的企业,可按规则二、规则三再次报价,满足相应条件即可中选;对功能较强、使用更方便的新一代产品按一定比例适当加价,支持创新产品进入临床。我们认为,规则二、三的新设定让企业报价更有余地,且更大程度上保障临床在用的主流产品,国采规则更趋于合理。相较于前几轮国采,本次的降价幅度有所收窄,平均降幅约为60%左右;且外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在所有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中选。
国产企业有望享集采降价,渗透率提升后潜在的庞大增量市场。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障碍的残疾人数达2780万,其中740万适合人工耳蜗移植。据《2020-2026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全球人工耳蜗总数量已超过60万例,而且绝大多数都在发达国家,我国目前植入人工耳蜗数量仅为5万例左右,占需求比仅0.68%,植入比例明显偏低;价格昂贵是限制人工耳蜗市场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次国采规则提到,将研究在医保支付政策中对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中选产品予以支持;我们认为,“集采降价+医保纳入”双重利好有望提升其渗透率,人工耳蜗庞大市场空间待释放。据21世纪经济报,美迪医疗、科利耳、领先仿生三大外资企业占据近国内人工耳蜗70%的市场份额;力声特是国内的人工耳蜗先驱企业,2011年获批国内首个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诺尔康后来居上,本次集采的产品需求量是力声特的接近4倍。据IQVIA研究,2022年我国外周介入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未来5年预计仍将以15%的CAGR持续增长;其中下肢动脉和下肢深静脉市场由于其较高的研发壁垒,目前仍以跨国企业为主,本土企业加速产品上市开始追赶。据动脉网,2021年外周动脉疾病相关手术在美国的渗透率为5.4%,而在中国的渗透率仅为0.2%;静脉领域的渗透率还要远低于外周动脉。我们认为,本轮国采落地执行后,术式下沉、患者需求量增加,有望快速推升外周介入手术量。在自主研发的国产领军企业中,先瑞达是第一家推出膝上和膝下药涂球囊的企业,其产品在药涂球囊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心脉医疗上市了全球首款胸主动脉一体化分支型覆膜支架Castor,对原有进口品牌造成冲击;归创通桥更注重全产品线发展,布局下肢动脉、下肢深静脉、下肢浅静脉、主动脉等多个细分领域。
我们认为,本轮国采落地执行后,国产企业有望享多重获益:1)集采降价,渗透率提升后人工耳蜗及外周血管支架潜在的庞大增量市场;2)保证中选企业原有一定存量的同时,销售费用可大大节省,加上正在铺开的直接结算政策,整合下来据赛柏蓝器械测算有望给企业节省50%-60%的成本;3)国产企业产品获批较晚,医院覆盖率较低,通过集采中标有望加速市场准入,深化医院覆盖。此外,我们认为本次国采中“创新产品给予适当加价”的规则大大利好创新能力突出、产品竞争力强的研发型国产龙头。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心脉医疗、归创通桥、先瑞达、先健科技等。
风险提示
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2、如遇本站资源无法下载、无法查看,请计时联系我们,站长将第一时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