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明确了集成电路原产地的认定标准,即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作为原产地的判定依据。

  平安观点:

  集成电路原产地认定标准落地,国内继续上调关税反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4月11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称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并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这意味着晶圆制造而非封装测试成为原产地判定的核心环节。此外,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25%。4月11日,面对美方对华加征畸高关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4月12日起,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鉴于在目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后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美国制造生产的产品品类将直接受到影响,相关领域国产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美国本土的晶圆代工厂有格芯,IDM厂包括Intel、TI、ADI、安森美、美光、Qorvo、Skyworks等。上述美系厂商在美国原产的半导体产品会直接受到本轮国内关税反制中有关进口半导体产品的影响,涉及的产品类型主要为CPU、GPU、存储芯片,以及采用成熟制程的模拟、射频、MCU、接口芯片、CIS、功率器件等。这些进口芯片价格的大幅上涨会使得国内客户的采购成本大幅上升,国产同类型芯片的性价比凸显。同时,出于供应链安全的考虑,国产替代的意愿也会进一步增强,国内和这些美系厂商产品直接对标的在相关公司将直接受益。以模拟芯片为例,根据WSTS的数据,全球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下滑2.2%,约793.44亿美金,预计2025年将增长4.7%至831.57亿美金。目前全球模拟芯片制造商中,美国企业TI和ADI是龙头。2024财年TI的总收入为156.41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区的收入为30.12亿美元,即占比19.26%。2024财年,TI模拟业务收入为121.61亿美元,假设中国区销售占比接近整体营收中的中国区占比,那么2024年TI在中国区销售的模拟芯片超过23亿美元。然而,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仅有16%。此前由于TI等国际巨头通过扩大产能投放、优化价格策略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激烈,模拟芯片价格承压,此次关税反制有望提升国内模拟芯片厂商的市场份额,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半导体行业点评

  国内晶圆代工有望获得更多订单,设备、材料国产替代进程也将受益:由于流片环节成为关键,芯片上游代工环节也将受益。设计企业为避免美系关税影响,可能将流片环节转移至中国境内生产,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厂如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后续将受益于海外流片订单的回流。此外,在关税反制的背景下,美国核心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应用材料、拉姆研究、科磊、杜邦等公司的半导体设备、材料将受到影响,导致上游的半导体设备、材料等进口成本增加,也会提升国内的晶圆厂采购国产设备、材料的意愿,自主可控的大趋势将进一步提速。尤其对于一些原先美系厂商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细分领域比如量检测等,国内企业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此次,集成电路原产地认定规则的落地,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的重要政策回应,我国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建议关注自主可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国产化率较低且美系厂商份额较大的领域。1)设计环节,推荐圣邦股份、思瑞浦、纳芯微、龙迅股份、兆易创新、盛科通信、卓胜微、澜起科技,建议关注美芯晟、艾为电子、芯朋微等;2)制造环节,建议关注中芯国际、华虹公司;3)CPU、GPU方面,推荐海光信息、龙芯中科,建议关注寒武纪;4)设备和材料环节,推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中科飞测、拓荆科技、华海清科、鼎龙股份、安集科技等,建议关注芯源微等。

  风险提示:1)中美贸易摩擦升级。2)国内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不及预期。3)下游客户需求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