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趋势及特点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综合服务,满足市场主体差异化金融需求,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在净息差收窄、资本约束收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专业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收益分享,与客户合作共赢,有助于探寻新的收入增长点,促进收入结构优化,实现经营稳健可持续。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1年)。伴随着宏观经济高速增长,金融需求迅速释放,中间业务内涵不断丰富、收入快速增长。从产品看,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的特征开始呈现。商业银行积极把握市场需求,依托对外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利条件,丰富产品货架,从银行卡、支付结算等基础类产品,拓展至投资理财、顾问咨询等增值类产品,产品数量、客户规模、服务收入快速增长。中间业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维护客户、稳存增存,而是成为了商业银行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业务。从价格看,中间业务主要实行市场调节价。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及市场竞争,逐步确立自身的定价逻辑,为后续建立健全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2003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对服务定价范围、定价原则、管理职责等进行了规范。

  二是稳健发展阶段(2012-2021年)。中间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收入稳健增长,但增幅整体回落。从产品看,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力加快形成。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资本市场深化改革、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深刻改变了中间业务的服务客群、服务方式与服务场景,财富管理、消费金融、交易银行相关产品潜力快速释放,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同业及跨界竞争加剧、部分领域强化风险管理、传统产品需求增长边际放缓,中间业务供需两端均面临挑战。不少银行聚焦新阶段新需求,强化队伍建设与科技赋能,围绕企业经营周转、居民资产配置、社会消费场景等,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专属产品,流量效应、飞轮效应、规模效应不断积累,差异化竞争力稳步提升。从价格看,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建立健全。2014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发布,全面规范了服务价格制定、调整、公示、内部管理等流程,指导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价格管理体系。2020年《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发布,进一步规范了信贷流程中涉及的服务收费。同时,商业银行助力市场主体降低成本,开展了多轮减费让利,如2012年和2016年刷卡手续费、2017年唯一账户年费和管理费、2021年ATM跨行取现以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等减免。

  三是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至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商业银行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人民群众需求,提升中间业务服务质效。从产品看,积极克服短期冲击,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受资本市场、消费市场及全球经济波动等影响,2022年代销基金、国际结算等部分产品需求受到冲击,同时,商业银行加大客户支持力度、巩固减费让利成效,中间业务收入整体有所回落。随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新发展格局深入构建,新型结算、国际结算、投资并购、财富管理、信用卡、网络支付等产品拥有较大发展空间。从价格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2022年《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发布,与《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框架。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定价校准机制,并加大低频低投入等项目减免力度,提升金融消费体验。2023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调整银行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的倡议书》,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减费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