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市场下行且持续底部运行,房企密集出险,这不仅对购房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造成了损害,也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将重点梳理房企风险化解支持政策,探索房企风险化解路径。

  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聚焦保交楼,强调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责任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房企风险化解政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型房企出险伊始,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督促企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2021年12月至2022年上半年以鼓励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为主;2022年三季度则重点发力保交楼工作;2022年四季度以来政策逐步转向改善行业融资环境,防止风险蔓延;2024年以来政策重点支持项目融资需求,区分项目风险和企业风险,促进保交楼工作。监管部门房企风险化解政策总体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以保交楼、稳民生为出发点,以救助项目为主,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责任。具体来看,

  (1)保交楼,救助项目为主

  2021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多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兼并收购受困项目,建立“白名单”机制给予资金支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2021年12月,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的金融支持和服务,重点支持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2022年4月,监管机构鼓励AMC、银行参与出险房企项目收并购。2022年三季度纾困基金入场,通过项目收并购等方式对问题楼盘进行解困。8月,央行通过政策性银行启动2000亿专项借款支持住宅项目建设交付。2022年底,“金融16条”强调,对于已经受困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要做好房地产项目并购金融支持,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受困房地产企业项目,鼓励AMC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等共同协商风险化解模式。2024年1月,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按照“一项目一方案”提出项目“白名单”,一视同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2)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2021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融资支持性政策均强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无论是保交楼金融支持、推动并购重组,还是项目“白名单”机制。

  (3)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责任

  基于以“保交楼、稳民生”为出发点,监管部门在开展保交房工作时强调,要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一是地方政府要承担属地责任,推动住建、金融管理、公安、自然资源、审计等部门和法院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二是房地产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制定“一项目一策”处置方案,积极处置资产、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交付。三是金融机构要落实尽职免责规定,做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贷尽贷”,加快贷款审批和发放,支持项目建设交付。

  从实践来看,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仍以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AMC、地方政府等各方共商模式为主,积极自救、做好债务重组、做好保交楼工作。